社會在飛速發展,時代在不斷進步。教育自然也要邁開改革的步伐,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新時代人才。因此,“核心素養”一詞漸漸成為了時下教育界所聚焦的話題,也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極大關注。
何為“核心素養”?查閱學習了眾多相關資料,比較喜歡如下說法:“核心素養”應該解決這樣的問題: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因此,我們研究核心素養便是研究各學段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健能力。北師大生命科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他認為: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
這樣看來,我們的各門學科都要從共同的核心素養培養上做思考。但同時我認為,不同學科其所針對的多種核心素養中的側重點卻應有所不同。小學語文學科,作為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素養培養的側重點又應在哪里呢?從前文所說“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方面思考,我認為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應是培養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語文知識、語文學習能力(聽說讀寫思)、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人文素養(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它應該直接關系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應該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培養這些核心素養呢?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可現在的孩子卻越發不能靜心閱讀了。語文若能讓學生愛上閱讀,變“閱讀”為“悅讀”,在“悅讀”中培養核心素養,豈不妙哉!故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便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悅讀”學習活動開始!
我想以我校課程整合研究中圍繞“向快樂出發”的辦學理念開展的課程整合賽課活動說起。活動中,六年級組教師胡潔上了一節《綻放古詩魅力》的展示課。她于第一課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詩的悠久歷史,并對古詩進行了不同分類的簡要介紹,還用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浩如煙海的古詩的極大興趣。然后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把學生分成說古詩、演古詩、畫古詩、唱古詩四個組,每組成員按照分工,興致盎然地積極準備,歷時兩周多,孩子們雖忙、雖累,但他們樂此不疲,在忙碌中收獲了眾多與古詩相關的知識;更在老師指導下鍛煉了利用現代化手段獲取資料,并對資料進行篩選與整理的學習能力;還在準備與展示過程中鍛煉了膽量,體驗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分享學習成果的喜悅……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把古詩的魅力綻放得淋漓盡致,更讓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難道不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典范嗎?
胡老師的這節課令我對如何利用“悅讀”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有了一點自己的思考與設想。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都能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將一個序列的知識集合在一起,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去學習、消化、吸收,再多形式地展示、匯報,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那么,學生們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最有效、最快樂的培養。比如學習魯迅單元,若可以讓學生多途徑閱讀學習魯迅的一生(從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中老年時期),再以課本劇、歌舞等形式呈現,豈不比單單學習這單元四篇與魯迅有關的文章來得更全面,更深入,也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悅讀”的興趣嗎?無獨有偶,突然想起曾在北京某小學學習時看到老師讓學生們用一個月時間研究竹。于是,一個月后,學生們所呈現的豐富多彩的竹文化令人震驚:有從古到今“竹”字的寫法變化,有“竹”的各種詩歌文章,有“竹”的各種畫法展示,有“竹”的攝影作品,有“竹”的不同種類特點與作用價值介紹……其涉及范圍之廣,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而我們的語文學習中有多少這樣的資源啊!閱讀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以領略三國人物風采;閱讀老舍多部作品及相關故事和老舍的一生,以全面認識老舍;多途徑了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再來一場民俗文化交流會;利用各種方法認識火鍋的前世今生,再親身制作火鍋后來一篇《話說家鄉的火鍋》……如果我們的語文教材這樣安排,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這樣改革,如果我們的“悅讀”活動這樣開展,學生們還會死讀書嗎?學生們還會不愛閱讀嗎?學生們還會對語文寫作“望而生畏”嗎?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怕難于培養嗎?
清代袁牧說過: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故我們身為師者,便應致力于讓學生擺脫“讀書不知味”的困境,讓學生能在“悅讀”學習活動中不僅知讀書之味,更要在各種交流、展示匯報中盡情地玩味兒閱讀。真正讓學生領略到羅伊·蘭德所說“閱讀是永恒的樂趣”的境界。努力讓語文核心素養在“悅讀”中慢慢積淀!